刮目相看的故事(诸葛亮刮目相看的故事)

本文目录

  1. 刮目相看一句话概括故事
  2. 一日不见当刮目相看这个故事
  3. 有关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故事
  4. 刮目相看故事
  5. 诸葛亮刮目相看的故事

一、刮目相看一句话概括故事

“刮目相看”说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将军吕蒙的故事,主要内容:

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本来是一个吊儿郎当的人,没有什么学识,鲁肃见了他,觉得是个无用之才,吕蒙深受打击,开始发奋读书。

后来,鲁肃再遇见他时,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,是那样威武,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,显得很有知识,使鲁肃觉得很惊异,现在的鲁肃学识好,有勇有谋,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。

二、一日不见当刮目相看这个故事

应该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。

原文:初,权谓吕蒙曰:“卿今当涂掌事,不可不学!”蒙辞以军中多务。权曰: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?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”蒙乃始就学。及鲁肃过寻阳,与蒙论议,大惊曰:“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!”蒙曰: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,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”肃遂拜蒙母,结友而别。

意思是孙权劝吕蒙,你现在是大都督,不可以不学习啊,不要说什么军务繁忙做借口不学习,我就经常读书,我可比你忙吧,学习后会受益良多,吕蒙听后开始学习,等到鲁肃来和吕蒙议事的时候,惊讶的说吕蒙你现在的才能已经不是之前的你可以相比的了,吕蒙说,一个人学习过了3天,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,进步是理所当然的,是你发现的太晚了。

三、有关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故事

答:是三国时期吕蒙的故事。

士别三日出自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志·吕蒙传》,原文讲述吕蒙原是一介武夫,经孙权劝学后,渐有学识,鲁肃称之“士别三日,非复吴下阿蒙”,指隔了很久,常与“刮目相看”连用,形容大有长进、焕然一新。

比喻即使三日不见,别人已有进步,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。

的是东汉末年名将吕蒙。孙权劝吕蒙学习,吕蒙曾用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。后来,吕蒙于是开始学习,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,鲁肃十分吃惊地说: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,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阿蒙了。

吕蒙说:读书人分别几天,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。

四、刮目相看故事

刮目相看出自三国东吴军师鲁肃之口。

东吴吕蒙,勇敢善战,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,但出身贫贱,早年没有读书机会,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,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,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,越读越起劲。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,见解也日益深刻。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,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,不屑去看他。部下有人建议,吕将军进步很快,不能用老眼光看他,还是去一趟吧!

鲁肃前去看望,吕蒙设宴招待。席上,吕蒙问:军师这次接受重任,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,不知有何打算?鲁肃答道:兵来将当,水来土淹,到时再说吧!吕蒙听了,婉言批评说: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,但关羽性同猛虎,怀有野心,战略应该早定,决不能仓促从事啊!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。鲁肃听了,非常折服,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: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,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,真是士别三日,当‘刮目相看’啊!

五、诸葛亮刮目相看的故事

“刮目相看”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的故事,主人公是诸葛亮。以下是这个故事的简要概述:

故事发生在公元228年,诸葛亮为了让蜀汉国力得以恢复,准备对魏国展开一场战役。在战前,诸葛亮了解到魏国将领司马懿擅长用兵,因此他决定亲自去探查敌情。

诸葛亮化名为赵云,只身前往魏国阵地。在与司马懿的一次交锋中,诸葛亮被司马懿识破身份,并被俘虏。然而,诸葛亮机智过人,设法取得了司马懿的信任,成为了他的谋士。

在诸葛亮帮助下,司马懿在战场上屡次取得胜利。这时,蜀汉的大臣们对诸葛亮刮目相看,原先对他的怀疑和质疑都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敬重和信任。

诸葛亮通过自己的才智和行动,赢得了敌军信任,也为蜀汉国家争取了喘息的机会。这场战役之后,“刮目相看”这个成语便流传下来,用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,使得他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发生改变。

这个故事展示了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有过人的才能,而且在谋略上也堪称一流。它告诉我们,在逆境中,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,可以改变他人的看法,赢得尊重和信任。

猜你喜欢